"一座進步的城市不是窮人也有車的地方,而是富人也樂意搭乘大眾運輸的地方"
-前波哥大市長─里克.潘納羅薩(Enrique Peñalosa)
拜讀過版上sss大「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(自己體檢版)」後,
對於原PO在BRT上投入的心力、觀察、建議與分析深感敬佩~
文章中已對BRT車輛、車站、光明陸橋改善、中正路問題、優先號誌作動等有了詳細的分析與建議
私心以為在往下看本文前,
可以先去複習一下: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460&t=4282354
新市府最近不斷拋出BRT未來的可能四方案~
但其實最後方案的風向球早已大致底定...
小妹剛好之前利用實際數據作了一些分析~
因此借sss大的光再探討一下BRT營運上路以來的營運績效,以及與一般公車的比較。
@前言
以下BRT與公車的營運績效分析,為避免比較基準不同的疑慮~
將以高重疊路線88路公車與BRT進行比較~
在BRT營運後大部分重疊路線的公車已整併為藍1~藍13路接駁公車,
88路除改以藍7提供接駁服務外,原路線營運採減班方式服務(約1小時1班車)
而其與BRT路線重疊率高達70%以上,
@運輸能量比較--運量與承載人次
由市府公佈之BRT每月運量與行駛班次計算,BRT每月運量皆在穩定成長中~
--
103年9月:BRT平均每日運量-3.7萬人次 / 平均每班次載客95人
103年10月:BRT平均每日運量-4.4萬人次 / 平均每班次載客102人
103年11月:BRT平均每日運量-5.24萬人次 / 平均每班次載客122人
--
再看103年11月時高重疊路線公車88路平均每班次載客數為52人
因此,BRT一輛乘載122人,約等於88路公車乘載量的2.37倍,也約等同於61輛小汽車
這邊借用sss大前篇估算假設:
停等紅綠燈時
一台雙節公車長度18公尺,一台公車長度12公尺並且與前輛公車車相距1公尺,一台小客車停等紅綠燈時的平均車頭距約5~6公尺。
長度計算:
在停等紅綠燈時...承載122人一樣只有一個車道。BRT佔用道路長度是18公尺,2.37台公車佔用約30公尺(當然公車不會有0.37輛...笑),一般小客車佔用至少超過300公尺。
這邊我想問跟sss大一樣的話:
【您期待怎樣的城市風貌?是人們快速移動,享受城市?還是車輛行駛在永遠嫌太窄的道路上?】
當開車族還在抱怨塞在路上還在抱怨BRT車道太空的時候,
其實同樣運輸量的人次,BRT早已經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將旅客送往目的地了!
另外,以目前大家都很重視的環保層面來看,
BRT柴油巴士燃油效率平均為1.35L/km,高重疊路線公車燃油效率約為2.06L/km,小汽車假設都是新車等級以12L/km計算~
從台中火車站到靜宜大學約17.2公里,一樣以乘載122人計算,
# BRT一趟需消耗燃油17.2/1.35=12.7公升 相同載運122人的話,
# 2.37台公車需消耗17.2/2.06*2.37=19.8公升
# 61小汽車則需總消耗17.2/12*61=87.4公升
運具 | BRT | 公車 | 小汽車 |
消耗燃料 | 12.7公升 | 19.8公升 | 87.4公升 |
同樣載運122人,公車的燃油消耗至少是BRT的1.56倍!!
同樣載運122人,小汽車的燃油消耗更會是BRT的6.8倍!!
若是再進一步乘以每公升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污染....
朋友們阿~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,呼吸著一樣的空氣...為什麼不支持更有效率、更能節省能源的方式呢?
@能源效率績效
前面講到了BRT與公車、小汽車載運相同人數下的耗能比較,
這邊引入「能源密集度」的概念再進行能源效率的績效比較分析。
能源密集度指標定義上係指衡量單位產出下所需耗費的能源,能源密集度愈高代表該運具每單位運量所需耗費之能源愈高,亦代表其在運輸之能源使用效率愈差,因此運具能源密集度越低,代表能源利用效率越佳且對每單位對環境影響越小。(好像繞口令)
總之重點是能源密集度為國際上衡量能源效率的指標,公式如下:公升油當量/延人公里,且值越小越好。
以103年9月拿到的的BRT/公車燃油效率、延人公里、柴油當量轉換率等進行計算
BRT能源密集度為0.017,能源表現較臺鐵、高鐵、北捷為差,
但能源使用效率卻高於臺中市一般公車與私人運具。
@運輸效率比較-旅行時間與速率
BRT類捷運化的營運模式與站外收費制度,本篇就不再贅述~
僅以實際旅行時間比較呈現與公車間的效率性...
以103年10月的公車動態資訊Data撈取並計算每班次到離站時間,
昏峰時段(1700~1900)BRT平均旅行速率約為19.9公里/小時,較同路廊高重疊公車旅行速率快1.2倍,若再與BRT營運前一般公車速率14.8公里/小時相比,BRT營運速率較原有公車提升34.45%!
就是BRT專用道設置與快捷明確的路線站點、車外收費等等措施,使得BRT旅行速率能夠達到快捷的目的~
而整併臺灣大道上其他高重疊路線公車,也使得一般公車速率較之前全部塞在慢車道上為高~
若是之後將BRT專用道降級為公車專用道~變成BRT、公車全部又都擠在專用道上~
犧牲的是我們曾經擁有的快捷、犧牲的是所有大眾運輸族群的旅行時間!
@BRT班距
BRT的班距不穩定一直是被民眾詬病的問題~
sss大在他的文章中已詳盡的記錄,並提出整體班距改善的建議。
在臺灣大道上要想利用優先號誌有效控管班距是一項難題,
我認同s大的觀點~優先號誌反而可能更打亂因號誌週期形成的較規律班距間隔..
小妹首先以103.10.30在台中火車站的全日班距進行分析,
該日總計西行班次為180班,由下圖可看出班距分布從1分鐘至19分鐘不等,平均班距為6.29分鐘,
前後班距以間隔5分鐘之比例最高,占全日班次的12.8%,其次為間隔1分鐘(也就是接連來2台BRT的情況...)
再來看看103.11.20的班距分布情形,
該日總計西行班次為190班,平均民眾等候時間為5.99分鐘,
班距間隔變成以連續來2台BRT的情形為最多,其次為5分鐘,再來是6分鐘,
代表民眾可能可以很快獲得BRT服務,運氣差的話最多可能需等待19分鐘....
那揪竟多數民眾會在幾分鐘內等到BRT呢??
以9~11月各抽取一天在台中火車站全日班距統計,班距在6分鐘內的比例皆達六成以上,在10分鐘內之比例更高達八成以上,代表多數民眾皆可在10分鐘內獲得BRT服務,11月僅有2%的可憐蟲等待超過15分鐘以上。
經過以上的績效數據分析~BRT在許多層面都比一般公車來的相對優異,
但也仍有許多地方如sss大分析的一樣需要改善與進步~
新市府團隊應該讓BRT更有效率的發揮其價值,而不是讓公共運輸努力了10年的成果在走上回頭路...
小妹以交通人為榮!希望長官們也能有專業的堅持與驕傲,讓我們真正許一個美好台中的城市願景!!
~下台一鞠躬~